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7月26日 星期六

祖高域 無麩質 《Serve to Win》




(扮野祖)祖高域之前推出一本有關運動飲食的書籍名為《Serve to Win》,分享他的營養秘訣。祖高域於2010年底起無麩質飲食以來,贏得了生涯至今六個大滿貫的五個冠軍,並登上世界第一。

暫時有台灣譯本:喬科維奇身心健康書:14天逆轉勝營養計畫   

他自稱成功要訣是選擇了無麩質(gluten-free)飲食法,而書中亦提提及採用中醫養生的理及希望大家打開心窗,多嘗試看,接觸新事物,說不定會對自己及身體有脾益。


祖高域保持身體健康的飲食秘訣

From :羅佩詩(Queenie) 
http://www.recruit.com.hk/Resource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29341

無麩質飲食法

以下是迪祖高域其中一份餐單:早餐他會選擇先喝清水,然後吃Muesli(德語,指一種把碾碎的穀物、堅果、乾果混合後再加入牛奶吃的早餐食品)。由於他禁制吃麩質及牛奶,所以他會用兩湯羹的蜜糖混入有機無麩質的麥片、提子乾、南瓜子、小紅莓及杏仁作為早餐。
如有需要,他會在午飯之前加一份吞拿魚牛油果無麩質麵包作為小食。午餐他會選擇雜菜沙律配上無麩質、用米做的義大利麵Pasta primavera(primavera解作意大利的春天),此菜式會配上時令爽脆新鮮蔬菜作主食。至於下午茶,他會選擇吃蘋果配腰果牛油果及蜜瓜。晚餐的時候,他會吃香草果仁凱撒沙律、意大利濃湯、蔬菜及三文魚塊。
從營養角度分析他一天的餐單,他的食物主要包括蔬菜、堅果、水果、豆類等;在碳水化合物的選擇中,他只會選擇無麩質的主食,限制奶類及糖分。因為他堅信以往不健康的身體,主要是由於對麩質不適應所引起。所以他現在採用無麩質飲食法,每天起床後他必先喝清水,做一些伸展運動、瑜伽或太極大約20分鐘。而且每餐之前他會禱告,並學會欣賞及專注地吃食物。如果情況許可,他會盡量選購有機的食物。
以上就是迪祖高域保持身體健康的飲食秘訣。下一次筆者會進一步為大家介紹甚麼是無麩質飲食法。




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明確的目標,可見的結果---李小龍《我的明確目標》"MY DEFINITE CHIEF AIM" BRUCE LEE

1969年一月,李小龍正值二十八歲。演藝事業未見起色,第二個孩子李香凝剛好出世,家庭狀況足襟見肘。為維持生計,小龍曾一度想過離開荷理活,而去做護衛,但被Linda 說服而打消念頭。

 就在這一段艱苦時期李小龍寫了一封信給自己 
 標題為《我的明確目標》




「我,李小龍,會成為美國第一個片酬最高的東方超級巨星,為此,我將竭盡所能,把演員本份做到最好,做出最刺激精采的演出。由1970年開始,我會舉世知名,到1980年會賺夠1,000萬美元,然後隨心所欲生活,安享內心平和與喜樂。」

I, Bruce Lee, will be the first highest paid Oriental super star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return I will give the most exciting performances and render the best of quality in the capacity of an actor. Starting 1970 I will achieve world fame and from then onward till the end of 1980 I will have in my possession $10,000,000. I will live the way I please and achieve inner harmony and happiness. 

Bruce Lee
Jan. 1969

目標明確,才能達到,你的目標又是什麼呢?





2011年2月18日 星期五

李小龍當年解答讀者的信




本文摘譯美國英文版「親愛的李小龍先生」(Dear Bruce Lee)一書,書中輯錄了六十年代後期李小龍在美成名後與武術界人士及武術愛好者大量通信形式的問答,這些通信機智詼諧、超人啟悟與遠見卓識。

通信一

親愛的李小龍先生:
我是一名空手道教練,我曾拜讀過你在「黑帶」上所寫的文章,對於閣下文中的觀點,我毫不贊同並且地反感。
你在文章中說,空手道只注重形式,並不實用。這種話聽進來極似只學了五、六個月就以武師自居,到處吹牛行騙的那種人的腔調。
同時,我敢肯定你對套路的認識十分淺薄。我可以隨時提出一百個論點來反駁你。現先列出六點如下:
1.你所玩的小把戲並不驚人,任何人,不論其自身反應快或慢,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都能撈得到 (這裏系指李小龍在同朋友開玩笑時常常玩「變硬幣」把戲。即讓朋友把硬幣放在掌心,然後小龍突然落抓搶,朋友迅即把手掌握緊不讓小龍搶去,但當攤開手掌再 看時,會驚訝地發現手中的一角硬幣已被換成了五分的,而原來的那枚硬幣此刻正在小龍的手中)。
2.閣下與助手串通好的所謂「寸拳」表演,簡直就是騙局。如果把那張助手後摔時坐倒的椅子拿走,就算助手胸前沒有拳靶保護,李先生的「寸拳」不過把助手「推」開幾英尺罷了,這種把戲,我也能隨時表演。
3.李先生強調說,如果被敵人抓住,就立刻了重拳還擊……我想閣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你認為空手道拳手遇到類似的情況,除了套路什麼時候也不會吧?
4.用木人樁這種靜止的靶子進行訓練,實在是稀奇有趣。我想知道,當李先生遇到快速移動,位置不固定的對手該怎樣做?
5.連消帶打是空手道技術的運用方法之一,任何研習過空手道的人都知道這一點,為什麼李先生對此「發現」而沾沾自喜,長篇大論呢?難道閣下的武術修養,真的貧乏和膚淺到如此程度嗎?
6.拙見以為,李先生之所以表明自己對空手道的不喜歡與懷疑,實是自己對空手道不甚瞭解所至。

加斯堡空手道會
保羅‧阿爾

李小龍答復:

我的觀點是針對中國武術的傳統流弊,而非空手道而言。如果你所學的武術並非花巧不實或呆滯該板,那麼你不必介意我的言論或感到懊惱的。
另一方面,我並不是學習五、六個月的空手道。事實是我從未學過空手道。
不過,我和我的助教們,倒確實收過一些曾學過空手道的學生。
任何人都有自我選擇的權利,而我之所以不以傳統方法教導學生,最主要的是因為它有著諸多的弊端。
在實戰中,雙方的位置是不斷變化的,這種形式是死板的套路所無法模仿的。所以,面對活生生的考驗,只有在日常多進行「活」的訓練才可以應付。呆滯該板,想 當然地把對手當做不動的靶子的傳統授課與訓練,必然僵化學生的大大腦和技術。閣下有一百點反駁我而只提出六點,實在可惜。
1.那些把戲,是必須具有極高「速度」的把戲。
2.用不用椅子並非「寸拳」的關鍵問題。事實上,許多空手道界極負盛名的人士都可以告訴你「寸拳」是「擊打」,而非「推開」。
3.不知你在這種情況下會怎樣應付,但無論你怎樣做,切記要盡速而行。
4.正確的訓練和胡打亂拚不同,閣下如果細心讀我的文章,就會知截拳道最重視活生生與對手搏擊。但在平時的訓練中輔以木人樁以培養良好的距離感與準確的出擊時間,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理想方法。
5.閣下來信所述,反映出空手道亦不強調消極地盲目格擋,確實可喜可賀。我與你們的觀點亦無不同,我絕不喜歡消極地用單手先架住來拳,後手收拳放於腰側, 然後怎樣攻……再然後怎樣打……接著又怎樣擊……(譯注:李小龍這裏所諷刺的,恰恰是傳統空手道的「實戰組手」打法)。


通信二

親愛的李小龍先生:

我學習功夫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了,自從拜讀過你的兩篇專文後,我才開始認真地反思,對過去在武館裏所學的站樁、拳套、對拆等捫心自問:學了這些東西有什麼 用呢?你的文章還令我回憶起以前學習西洋拳擊的體會,我認識到,在這種傳統訓練方式之下訓練出來的人,是難以對抗執意要重創自己的對手的。因為在實戰當 中,確實不可能將拳套中的對拆動作般來使用,而快速有力的對手進攻,亦不可能允許我們開樁紮馬,運氣以待。
不過我還要繼續學習功夫,我相信師傅在考驗我的耐性。雖然我和師兄弟們從未見過師父實戰,但我們仍相信他是一位實力雄厚的大師。正如我所欣賞的古語,我的師傅他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不知你以為如何?

三藩市 江先生

李小龍答復:

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可他卻寫了五千字的「道德經」來闡釋他的思想。
「水手」的名字就意味著那個人一定會游泳嗎?而只在陸地上劃手劃腳的能學會游泳嗎?
我的意見是:摒棄一切猜測與疑慮,就像從前練西洋拳那樣,在家裏掛一隻重磅沙袋,手足並用地擊打訓練。當然還要儘量爭取搏擊實踐,要學會游泳,就必須下到水裡。

通信三

親愛的李小龍先生:

中國功夫太棒了!最近我親眼見到一位中國武師用筷子插向自己的咽喉,結果筷子折斷了。此外,他還用鐵錘擊打自己的身體。據那位師傅說:這就是「氣功」。請問李先生,學氣功需要多少時間才能練好?

三藩市 萊洛‧朗

李小龍答復:

這位仁兄在幹什麼?是超人表演嗎?如果不是,他幹嘛用筷子猛插自己的下鄂(Sorry,我是指他的喉嚨)?這什麼不請別人代他插擊?再者,若他的表演是證明自己捱得起疼痛,那為什麼不讓觀眾用錘子打他?
功夫內容如果全是這樣的貨色,那麼國術就完蛋了。故作驚人的江湖賣藝,並不是具有實力的證明。我的技術是用於實戰搏擊的。

通信四

親愛的李小龍先生:
我目前正在隨一位中國武術家習武,但一直以來師傅總是督促我對側踢、前踢、直踢等基本技術反復練習。
在進行搏擊訓練時,導師也硬性規定只讓我們使用那些簡單和常練習的基本動作。請問李先生對我們這種練法和對導師這種教法做何評價?

加州奧克市 斯密夫

李小龍答復:

正確而簡單的技術,實在是最佳的方法,練功夫並不是要追求總共學了多少技術,而是要注意從學過的技術中,吸收掌握了多少。
基礎技法有如房屋的基石,是至關重要的部分,是引導你學以致用的簡潔有效的途徑和方法。當然,這裏我所說的基本技術,並不包括那些死板、花巧、一廂情願的招式。
請耐心地學下去,我相信你的導師是一位賢良的智者。

通信五

親愛的李小龍先生:

我之所以寫信給你,是因為我們這裏有一個傢伙經常四處向人表示他曾兩次在公開場合,無數次在私下場合的搏擊中擊敗過你,雖然我從未見過此人,但我不相信你 會如此輕易地被擊敗。而不,我也不記得曾見在分開場合與人比武,關於此事,速請向我們這裏的空手道界澄清,並給我一個答案。

紐約 科‧威廉

李小龍答復:

他是誰?

通信六

親愛的李小龍先生:

你好!

對於詠春同門有如此成就,我感到非常高興。李先生現在是一派之宗師,但曾幾何時,你還是我們詠春派中的一員,所以,我對李先生還記得多少詠春拳技及截拳道中詠春拳占多少份量這一問題,頗感興趣。
至於李先生所言:「接觸武術之後,一拳不再是一拳,一腳也不再是一腳」的理論,實在不敢苛同。本人習武多年,仍希望處於這一層次,以免達到閣下接下去所說的:「至今深悟後,一拳不過是一拳,一腳也不過是一腳罷了」這種玄之又玄的虛無境界。

伯明頓市 傑克‧林

李小龍答復:

雖然我從1959年離港赴美,迄今已有8年時間,但我卻記不起閣下曾是詠春同門。
不過,既然林師兄對截拳道感興趣,我還是樂於與你共同探討的。
這裏想先談談閣下來信的最後一段。
你喜歡處於何等階段與我無關。但我希望你能夠重讀一下我的文章中「在我學習武術之前,一拳對我來說就是一拳,一腳就是一腳……至今深悟後,一拳不過是一 拳,一腳也不過是一腳罷了」這一段。我之所以要你重讀,並非要你瞭解我的放大,而是希望你更清楚我到底說了些什麼!如果你想品嘗我的茶,必須先倒空你的杯 子。

轉自「環球李小龍截拳道網」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

【明報專訊】李小龍 七十冥壽,紀念他九龍城輕狂歲月的電影《李小龍》和表現其功夫哲學的電影《截拳道》分別推出,關於他的書也紛紛面世再版。其中除了《李小龍》根據小龍胞弟所撰的《李振輝回憶錄》拍攝,最受注目的,當然是姍姍來遲,李小龍親筆著作輯本《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中譯本。

《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原名Bruce Lee: Artist of Life,由公認的李小龍專家John R. Little擔任編輯。Little編寫過很多關於李小龍的專書,由技擊指南、訪談、金句語錄到功夫哲學詮釋,不一而足。這本頗體現了他功力的輯作按八個 部分(分別為功夫、哲學、心理、詩作、截拳道、演出、自我認識、書信)展示李小龍的書寫世界,並由李小龍遺孀Linda Lee Cadwell作前言(Foreword),附有她所寫的一首小詩(似有意跟書輯錄的李小龍詩作遙相呼應),Little自寫引論 (Introduction)及每一部分前的簡介,把李小龍定位為藝術家,真誠不懈地實現自我。2001年英文版推出時,已有不少「龍迷」期盼書能早點譯 成中文,以讓崇拜小龍有餘而認識小龍不足的華文讀者有所裨益。

崇拜有餘認識不足

為什麼說華文讀者對李小龍崇拜有餘而認識不足呢?以我作為「香港仔」的經歷來說,大抵和本地的反智傳統息息相關。反智並非沒有學識,反而恰好表現在 有良好教育背景的中產階級言行上。李小龍回港拍片掀起旋風、猝死到變成傳奇的近四十年來,說他「打打殺殺」、「教壞細路」的「上等人」依然為數不少。「以 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透析出的智慧閃光,被譏為「扮晒野」而輕易抹殺。即使是自認喜歡李小龍的,也不乏僅沉迷於他好打、威武的形象上。他們不是不曉 得關於李小龍的大量研究書籍,而是拒絕細看,選擇認識。

這種本來不可思議的李小龍知識貧乏,其實也反映了譯者劉軍平的「自白」裏﹕

「當出版社編輯找我翻譯此書時,我雖然多次在美國 聽到人們提及李小龍、成龍 和李連杰 等 武術高手的大名,並以此感到驕傲;但是,我最初的感覺是,對於從事純文學翻譯的人來說,翻譯一本有關武術名家的書似乎與我的興趣及愛好有些風馬牛不相及。 但我發現,我錯了,犯了一般人容易犯的教條主義的錯誤──把李小龍僅僅當成了一名武術高手。《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卻告訴了我們關於李小龍鮮為人知的一 面。李小龍不僅是詩人、哲人、演員、導演、作家、舞蹈編導、而且還是溫情的丈夫、值得信賴的朋友。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武術之中,生活之中;更重要的是, 他將中國哲學思想與中國武術融為一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思想和生活理念。

「很少人知道,李小龍在美國華盛頓 大學攻讀哲學,他的畢業論文寫的就是有關中國哲學方面的內容。有人說,少林武功的精神支柱是禪宗,支撐李小龍創立的截拳道的精神支柱則是中國的老莊哲學思想。……」(頁326-7)

李小龍讀哲學,把道家思想融入他對中國功夫的詮釋之中,其實並非什麼「鮮為人知」的事。身為內地純文學的翻譯家、《西方翻譯理論通史》的作者,劉軍 平居然對本該是常識的李小龍身分和事蹟嘖嘖稱奇,並把相關貧乏歸結為「一般人容易犯的教條主義錯誤」,不能不說反映了某一「誤區」確實廣泛存在。也許部分 基於這個緣故,這本遲來的中譯本遂不無惹人商榷的地方。

中譯本多誤譯

例如中譯本奇怪地把原書的部分(part)譯為「章」。章的英文對應該是chapter,章與章之間的系統扣連,大於部分與部分之間。原書的鬆散自 由(本非李小龍的系統著作),體現編者謙遜分類的做法,變成煞有介事的安排。也許同樣企圖表現系統性,譯本把原書的第六及第七部分對調了,把講演出的第六 部分變成「第七章﹕演戲」;原第七部分講自我認識的改為「第六章﹕自我認識」。大抵中文版的編譯者覺得自我認識較接近前一「章」講述解放(自我解放)的截 拳道吧。順其理路直下比原作以演戲討論隔開文氣更有系統相。殊不知演出正是李小龍自我扮演、曲折實現及辯證自拓的重要途徑,難道在「誤區」的人總是要自作 聰明的嗎?

譯筆的誤置也反映在把原書前言更名為序(preface),引言則改為前言。(邏輯何在令人費解。)Linda Lee Cadwell的小詩題為《Odyssey of an Old Soul》,第一句便以「An Old Soul wandered……」開頭。譯題竟成了《不朽靈魂的心路歷程》,幾乎可定為錯譯。An Old Soul之所以為Old,當然有經歷漫長歲月之意,但更重要的,還是指這個靈魂在那些歷練之中,表現出見多識廣、閃耀智慧之光。且奧德賽的漫遊,具遊子的 悲情,浪漫而挾蒼涼。譯筆一句「不朽」(immortal),全倒成贊語,何至如斯?難道是因為驚覺自己貧乏之後的反撞,超出理智地擁抱偉大,竟至流於歌 功頌德嗎?

《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並不是系統性著作,但它嘗試把一代功夫巨星的深刻一面作多方面揭示(至於我們以之為藝術家或哲人,其實只為名相之選取而 已),並且讓他本人說話,盡量以誠(編者之誠)近誠(小龍之誠)。讀他一次又一次書寫自我發現的過程(原第七部分,中譯版第六章),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他 一開始便自知寫自己是極難之事),鮮有不動容者。而將截拳道不同版本的講義和筆記並列,也可直接看出這套李小龍自創的武術如何由「止鬥/截拳」變為個體解 放之道。中譯雖有瑕疵,卻仍是值得功夫愛好者一讀再讀的好書。

文 朗天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李小龍:「我是誰?」——致李俊九

明報專訊】俊九:

信內請查收有關查克.羅禮士(Chuck Norris)的廣告,這是最近的一期,將來的幾期,我也將給你留。此外,我還加入了幾張其他類似性質的廣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李小龍在此信中還附上了自己寫的兩首詩,以資勉勵老朋友,勸導他不要給逆境折騰,並且讓他認識到,每個人是自己心靈的船長和命運的掌舵者。在此附上其中一首)

《哪個是你?》

懷疑的人說

人不能飛翔

實幹的人說可能

但還得再試試

轉眼之間他直衝雲霄

溶入清晨的曙光中

半信半疑的人舉目

看他從地面騰飛

懷疑的人說

世界是扁平的

航行的船隻會駛向危險的邊緣

事實就是這樣

一個嶄新的世界

被實幹的人發現

回來向世人證明

這個行星是圓的

懷疑的人僅知道

事實就是事實

任何發出聲響的小玩意

永遠不能代替真馬

然而實幹者的車

無馬之車

奔馳在原野上

駛向四面八方的大道

那些懷疑的人不停地說

沒有可能

他們從來不會贏得勝利

或者把榮譽之冠戴上頭頂

而實幹的人寧願

相信自己能做成

而懷疑的人

遠遠從後面觀望

總而言之,讓我提醒你,消極的情緒通常會不知不覺地鑽進我們的心窩,它有助我們不時停下來思考(喋喋不休地在腦海中重複種種的憂慮及預期),然後以煥然一新的面貌勇敢地前進,這樣對於我們的成長是有所裨益的。正如良藥苦口利於病一樣,因此,能夠享受好東西的先決條件是要我們做些不喜歡做的事。請記住,我的朋友,所發生的事並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你對這些事如何作出回應。

你已經具備了成功的素質。我知道,你將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勝出。因此,忘掉可恨的水雷吧,全速前進!請記住我這個中國人的話:「時勢?見鬼吧!我製造了時勢!」

願寧靜與和諧與你同在!

小龍

李小龍 : 運用你自己的經驗和想像

運用你自己的經驗和想像——致木村武之(Taky Kimura)


【明報專訊】武之:

我剛才用郵政快件把太極掛圖郵寄給你,包裹裏夾附一件中式外套。像我所說的,我剛剛從奧克蘭回來,嚴鏡海準備給你寄去一個內置反擊彈簧的「碌手」器具(用以練習武功)。

首先,我想讓你在心裏記住一條重要的教學規則,那就是「簡練的形式」。遵循這一規則,你將永遠不會感覺到,必須增加一些所謂「誘人的」的招式來吸引學生的壓力了。

為了解釋「簡練的形式」,讓我用一種技術來闡述這個理論。而這個想法可以運用在任何技術上。這種技術分三個階段:(一)與自我同步;(二)與對手同步;(三)實戰條件下的同步。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教學方法,更提供了一個最有效的教學課程,讓所有徒弟獲益良多。我在洛杉磯嘗試使用過這種方法,儘管每次我只教一點,徒弟仍然感到趣味盎然,因為他們可以省略掉不必要的動作,感覺到進步非常大。好了,讓我們談談「簡練的形式」的構想。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一點,讓我用「拍手」作例子──「簡練的動作」基本上意味所有的動作從起勢動作開始;其次,如果是手的動作,手就先動(腳就隨之而動);而如果是腳的動作,則由腳先動。

上述兩項「真理」強調的是,操練「拍手」是先用一隻手拍向另一人的手,運用拍擊的手來達到「以一伏二」的目的,瞬間封死對方的雙手,同時用自己的另一隻手隨意攻擊對方。但是在實戰中,任何人都不會一開始就去拍對方的手。不過,這種拍手的姿勢有助保證在最初階段保持正確的形式──這就是「簡練的形式」。

每個習武的人都知道,進攻開始於起勢,不作無謂動作。現在,這個至關重要的理論卻通常被人忽略。如果有徒弟在做「拍手」(或任何為了這件事而做出的其他技術)時有多餘的動作,他就會回到原本想減省的不必要動作上,再次觸碰到手的位置。因此,為了從一定的距離運用「拍手」技術而取得進步,就需要首先掌握好觸摸對方的手的位置。不僅如此,徒弟有必要回到觸摸對方的手的位置,不時地提醒自己消除不必要的動作。

從較遠的距離運用「拍手」技術顯然更難一些──在沒有特定動作下,必須首先出一隻手,然後出腳,手腳並用地和諧向前,用手直衝──無疑,很少有人能用單一的「拍手」擊中對方!我想,你現在一定理解了簡練動作的思想。單單是這個簡練動作的理論,就要花上許多時間才操練得完美無缺,遑論上面談到的「一種技術的三個階段」。就「拍手」而言,在學習和掌握了遠距離「拍手」以後,就必須收窄自己和對手之間的差距,既能踢中對手,又能萬無一失地保證自己的安全。

上述建議可以給你提供無窮無盡的課堂。當然,你需要按照套路去練習,為了練得嫻熟完美,要分組按照每個技術來反覆練習。現在,你可以馬上將我的建議付諸實踐,在你學到「簡練的動作」後,僅僅靠練習這個技術,你的速度和技術足以倍增。

我希望,我已經把招式中最重要的規則深深印入你的腦海中──堅持上述訓練計劃,作出組合的變化,就毋庸太擔心,你的徒弟為了學習更多的東西將離不開你,而如果他們真正完全掌握了你教給他們的東西,他們會學到更重要的東西。

切記,為了把一個柔道動作練習好,往往要成千上萬次地做同一個動作。當然,用你自己的經驗和想像力,你會幹得很好!

我對你充滿信心!

小龍

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

二十二崴的李小龍寫給曹敏儀的一封信

 節錄於李小龍思想解碼 (革新版)


李小龍再次回到出生地美國三年後,已知道日後自己應之路,以下書信是他自己的宏願白紙黑字寫下來,告知好友 曹敏儀(Pearl Tso ——曹達華女兒),日期是一九六二年九月,大家看看未滿二十二崴的李小龍的志向如何..


這信不太容易看得懂  信裏包含我的夢想和想法。 括來說,你可稱之為我的生活方式。 這信恐怕會令人迷惑,因為這是很難將我的感覺準確地寫下來,但我仍然要寫下來告訴你。 我盡所能清晰地寫清楚,亦希望你不抱任何成見來看這封信,在還沒看畢全信前勿妄下斷語。

在這裡要生活好,只有兩條途徑。第一是辛勤地工作,第二是運用想像力(當然也要工作)。事實上,努力工作的確可以換來相當資產,但就財富的意義來說,要能想到別人所沒有想到過的事情,才能致富。在各行各業裏,美國人渴求的是創意;創意令美國擁有如斯地位,而只要有一個好的創意,就能使人隨心所欲 °



功夫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這門藝術對我的性格和思想的形成影響深遠。我練習功夫,是把功夫看作實質文化的一部分、一種精神修練的方式、一種自衛防身的方法,以及生活之道。 功夫是武術中最了不起的。 源於中國的柔道和空手道,雖然風靡全美,卻只是功夫的一些基本東西而已。其所以能夠流行,是因為沒有人聽到過更高深的技藝,當然也沒有人教這些.....我相信多年來的鍛鍊,使我有資格成為教授這門技藝的第一人。我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改進我的技巧和性格。所以,我的目標是開設第一所功夫學院,希望將來能遍設全美國各地(我訂下十至十五年來完成這計劃) 我要完成此事的原因不單只是要賺錢。 我的動機很多,包括:我想讓全世界知道這門中國國粹的偉大;我喜歡教導和幫助別人;我喜歡家人分享我的成果;我喜歡創新;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功夫是自己的一部分。

我知我的想法是對的,因此結果也將會令人滿意。我不太在意回報如何,主要是組織如何去行動。我的回報和成就是由我的投入程度來衡量.. °

電機天才查理士,史坦門士博士(DrCharles P.Steinmetz)生前,曾經有人問他:「在未來的二十五年裹,哪一門的科學發展最大?」他停下來想了好幾分鐘,然後很快地回答道:「精神上的領悟。」.一個人能了解在他體內精神的力量有多麼大,而且能將這種力量用在科學.商業和用在生活的話,將來他的發展就是無可比擬的。

我感到我擁有這種巨大的創造力和精神力量,那種力量要比信仰更大、比野心更大、比信心更大、也比決心和想像力大得多這是以上所有的混合體。我的腦袋擁有這種支配的力量而變得更有智慧。

當你把一塊石丟進池塘裹,石頭會使水面泛起漣漪,一直擴散到塘邊,遍及整個池塘當我將計劃真正付諸行動,也會得到同樣的情況。現在我可以讓我的思想投射至未來,我能夠預見到將來的自己。我能夠想像到(緊記,講求實際的夢想家是永不言棄的現在除了一個地下室外,一無所有,但一旦我所想像的能夠充分實現的話,我就能在腦中看到清晰的畫面,五至六層大型的功夫學院會遍設全美各地我不容易失望,我不容易失望,我已準備好去克服可預見的障礙和因難,達致「不可能」的目標。

不論有沒有所謂神的頭像這回事,我也能感受到這巨大的力量、這份不能壓抑的能量、這些強大動力隱藏在我心內。這種感覺難以用言語表達,無任何經驗能興之比擬。這就如情感與信仰的混合體,但還要強烈得多。

總而言之,我的計劃和所為是為了尋找人生的真正意義內在的平和 。我知道我剛才所說的加在一起.不等同內心的平和。無論如何,假如我獻出所有來自我完成,而不只是思想上的鬥爭,這是可行的 。為了達到這份內心的平和,道家和禪學的超然教誨都別具價.....

也許,別人會認為我太在意要成功。我並不是這樣。你得明白我要這樣做是因為「我能夠做到」°我只是順乎自然,而沒感到恐懼和懷疑。

敏儀,只有具備成功意識的人才可成功。如果你沒有任何目標,試想你能得到甚麼呢?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2010年11月9日 星期二

李小龍思想解碼 (革新版)


李小龍思想解碼 (革新版)
探討李小龍武學思想和人生觀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是探討李小龍武學思想和人生觀。書中通過解構李小龍的生平、言行,
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詮釋李小龍的思想,讓讀者能更立體、更深刻認識這位偉大的
武術家,並從其獨特而睿智的思想中,獲取到生活和人生的智慧。




<作者簡介>

羅振光 (Roger Lo)
運動科學哲學博士,「彼岸文化」及「身心語言程式學培訓中心」創辦人、NLP培訓導師、
註冊企業教練、富德國際搏擊聯盟榮譽委員、國際空手道正道塾顧問。自幼接觸武術,包括
詠春拳、泰國拳、巴西柔術等;曾參加拳擊、國術及泰式擂台比賽,嘗在《功夫世界》、
《搏擊》、《武林》雜誌發表評論文章多篇;曾創辦《新格鬥》武術雜誌。

三十多年以來,羅氏對李小龍的武術與哲理深入探究,發現武術博大精深的內容,與企業管理、
人際溝通、創造力、解難策略、危機管理、應世之道甚至幽默感相通,故此,自一九九八年起
相繼將心得整理,結集成書,尤其對李小龍思想的剖析,深得中、港、日龍迷喜愛和讚譽,日本
龍迷尊稱為「李小龍思想研究家」。著作有﹕《以無為有》、《不設劃位》、《格鬥縱橫》、
《思維武道館》、《超心理學與潛意識》(與黃偉鴻合著)


做一個「自我覺醒」的人勝於一個只懂重複的機械人。
摘錄自《李小龍思想解碼》之「李小龍語錄」
----------------------------------------------------------------------
教育是去發現,而不是只模仿。
摘錄自《李小龍思想解碼》之「李小龍語錄」
----------------------------------------------------------------------
生活本身就是你的老師,而你就是活在恆久學習狀態中。
摘錄自《李小龍思想解碼》之「李小龍語錄」
----------------------------------------------------------------------
形式是一個隔絕、自我封閉的行為。
摘錄自《李小龍思想解碼》之「李小龍語錄」
----------------------------------------------------------------------
無人是真正的失敗者,除非他放棄。
摘錄自《李小龍思想解碼》之「李小龍語錄」
----------------------------------------------------------------------
任何成就只發生在有目標的人身上。一個人的最大罪過莫過於太低的自我要求。
摘錄自《李小龍思想解碼》之「李小龍語錄」
----------------------------------------------------------------------
人的精神力量會移除所有的障礙。
摘錄自《李小龍思想解碼》之「李小龍語錄」
----------------------------------------------------------------------
旁觀是不足夠的,你一定要做;知道是不足夠的,你一定要應用。
摘錄自《李小龍思想解碼》之「李小龍語錄」
----------------------------------------------------------------------
想像成功勝於失敗,相信「我能做到」勝於「我不能」。
摘錄自《李小龍思想解碼》之「李小龍語錄」
----------------------------------------------------------------------
無人能傷害你除非你容他這樣做。
摘錄自《李小龍思想解碼》之「李小龍語錄」
----------------------------------------------------------------------
假如你跟隨傳統模式,你是明白規則、慣例、影子——你並不明白你自己。
摘錄自《李小龍思想解碼》之「李小龍語錄」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好書分享) 截拳道之道-李小龍

2本關於李小龍的書,李小龍迷必收藏



《李小龍全書》

是一本有史以來最為詳盡的李小龍截拳道自學書籍,講述李小龍的身世與生平,是寫給武術愛好者的啟不錄,闡述截拳道,截拳道的基本技術訓練,截拳道的特質訓練,截拳道的黏手訓練,截拳道初級拳法實戰技巧,截

拳道的簡單組合腿法訓練,截拳道的防禦與反擊法訓練,截拳道的擂台實踐與搏擊,截拳道的單雙二節棍訓練,截拳道單雙短棍訓練,截拳道長棍訓練,街頭格鬥技的基礎知識,徒手奪凶器訓練,截拳道動作技能教學

法,截拳道教學訓練計劃的制定,截拳道與各流派功夫比較,截拳道在國內外發展的現狀,截拳道的發展前景,如何將截拳道推向世界,李小龍全真年表等。是寫給武術愛好者的啟示錄。


《截拳道之道-李小龍》(Tao of Jeet Kune Do - Bruce Lee)英文原著

《Tao of Jeet Kune Do》是在李小龍逝世後由其遺孀琳達女士與武術理論作家吉爾伯特強生合作,根據李小龍生前武學與哲學筆記手稿整理而成,並由李小龍截拳道大弟子伊諾山度審訂。

該書囊括了李小龍生平武學與哲學理論的精華,並收錄了大量李小龍的武學筆記手稿,出版後立即風靡東西方,被譯成九種文字暢銷世界各地,迄今為止已印刷四十餘次,被西方武術界奉為「武術聖經」。

李小龍生前本打算將這部書的手稿命名為「武道釋義」,1975年該書出版時由琳達女士定名為《截拳道之道》,而將全書的開篇--哲學理論部分配發李小龍「武道釋義」手跡與題圖,以示緬懷。書中詳論了截拳道的

技術體系,攻擊防守原則與武術哲學之終極目的。

Tao of Jeet Kune Do is a book expressing Bruce Lee's martial arts philosophy and viewpoints, published posthumously (after Bruce Lee's death in 1973). The project for this book began in 1970 when Bruce Lee suffered a back injury during one of his practice sessions. During this time he could not train in martial arts. He was ordered by his doctors to wear a back brace for 6 months in order to recover from his injury. This was a very tiring and dispiriting time for Lee who was always very physically active.

It was during his convalescence that he decided to compile a treatise on the system or approach to martial arts that he was developing; he called it Jeet Kune Do. The bulk of these writings would become the "core set of writings". Many of these writings were done during a single session which provided natural continuity. Lee had also kept various notes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of his combat philosophy and these would become the disparate notes used in the book. Many of these notes were "sudden inspirations" which were incomplete and lacked any kind of a construc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ore set of writings" and the "disparate notes" would be known as the text Tao of Jeet Kune Do.

In 1971, it was Lee's intent to finish the treatise that he started during his convalescence. However, his film career and work prevented him from doing so. He also vacillated about publishing his book as he felt that this work might be used for the wrong purposes. Lee's intent in writing the book was to record one man's way of thinking about the martial arts. It was to be a guidebook not a set of instructions or "How to" manual to learn martial arts.

In 1975, after Bruce Lee's death his widow Linda Lee Cadwell decided to make available the information her husband had collected. Lee's untimely death changed the perspective of releasing the information that Bruce Lee had vacillated about. The "core writings" and various notes were put together in a logical fashion by various editors. The main editor was Gilbert L. Johnson. Johnson along with Linda Lee, Dan Inosanto and other students of Bruce Lee helped him understand Jeet Kune Do well enough to editorialize and organize Lee's material into text.

The book is dedicated to: The Free, Creative Martial Artist. Lee's wife, Linda Lee Cadwell holds the copyright to the book. The book is attributed to Bruce Lee as his notes and work were used to compile the book.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at although Lee's material was utilized it was NOT organized by him; therefore Bruce Lee was not strictly its author.[1]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李小龍大學時的哲學論文《悟》




功夫是一種特殊的技巧,是一種精巧的藝術,而不是體力活動。這是一種必須使智力同技巧相配合的精妙藝術。功夫的原理不是可以學得到的,好像科學一樣需要尋求實證,而由實證中得到結論。必須順其自然,好像花朵一樣,由擺脫了感情與欲望的思想中綻放出來。功夫原理的核心就是道,也就是宇宙的自然性。

在經過4年嚴格的功夫訓練之後,我開始瞭解,也感覺到柔能克剛的道理,也就是如何消除對手的力道,減少自己力道浪費的手法。這一切都必須先求得氣定神閑。話聽起來很簡單,但實際做起來卻很困難,一旦和對方交上手之後,我的思想就再難保持清明而不受擾亂。尤其是在對過幾招之後,我就忘了柔的理論,惟一想到的只是不管怎麼樣我也得打贏他才行。
我的老師葉問先生是詠春門第一高手,他會過來告訴我:“小龍,放鬆一點,定下神來。忘掉自己,注意對手的招式,讓你的腦子不受任何意志的干擾,完全出於本能地指揮你去反擊。最重要的是要學會超然。”這就是了!我必須放鬆自己。不過就這樣我又已經在運用意志力了。就是說在我講我必須放鬆自己的時候,這種要達成“必須”所需的力氣,已經與“放鬆”的定義相違背。

等我本身這種自學到達相當程度時,我的師傅又會再過來告訴我說:“小龍,讓自己順乎自然而不要加干涉。記住絕不要讓自己逆抗自然;不要直接去對抗難題,而要學會因勢利導、順勢去控制它。這個星期不要再練了,回家去好好想一想。”那一個星期我留在家裏,沉靜下來用心了好幾個鐘點。練了好幾回之後,我決定放棄了,改乘了條小船出海去划船。在海上我回想起我所接受的訓練,跟自己生起氣來,就用拳頭去打海水。就在那一刹那我突然悟到了——“水”,這種最基本的東西,不正是功夫的要義嗎?這種普通的水正為我說明了功夫的原理。我用拳頭打水,可水並不感到痛。我再用盡全力打下去,水也不會受傷。我想去抓它一把,可是卻不可能。水,是世界上最柔軟的物質,可以適應於任何容器。這就是了,我一定得像水的本性一樣。
突然有一隻小鳥飛過,它的影子倒映在水裏,就在那一瞬間,另一層隱藏著的意義躍進我的思想。我站在對手面前時,我那些思想和感情不也像小鳥在水上的倒影一樣嗎?這正是葉師傅所說的“超然”的意思,不是說全無感情或感覺,而是要讓你的感覺不受滯留或阻礙。所以要控制我自己,我就必須要以順乎自然來接受我自己。我躺在船上,覺得自己已領悟如何將剛柔合而為一,已經和大自然渾然成為一體。我只是躺在船上,就讓船自由自在地順其自然漂著。因為在那一刻我已經獲得一種內在的感覺。所有的反抗意識都消除了,在我的思想中再沒有矛盾之感,在我的眼裏整個世界就都是一體。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好書推介 -風之影(LA SOMBRA DEL VIENTO)




內容簡介

 一段因追索書中潛藏的靈魂而展開的傳奇旅程。在巴塞隆納的光與影中,人性、愛欲、仇恨重重交疊,飄蕩如風中的幻影。

21世紀席捲全球50餘國、狂銷400萬冊的國際文壇颶風
一部融合了驚悚、推理、歷史、純愛與存在主義的動人故事
書是鏡子,人只能在書裡看到自己的內心。

十歲少年達尼在「遺忘書之墓」偶然找到一本胡立安.卡拉斯的小說《風之影》,讀了之後

深為著迷,於是開始尋找作者的其他作品,卻發現小說中虛構的惡魔竟 現身巴塞隆納街頭,

到處搜索、焚毀胡立安的著作。一場單純的文學尋根之旅,意外開啟了通往巴塞隆納黑暗過去的大門。

當神祕作者胡立安的輪廓一點一滴浮現, 達尼的人生逐漸和他產生重疊,並將身邊的人全都捲入死亡與殺戮的陰影……


......後的書評,名家推薦.不用多提,本本如是,宣傳效益也 :)




來個作者簡介

卡洛斯.魯依斯.薩豐
Carlos Ruiz Zafón

1964年生於巴塞隆納,原任職於廣告界,後赴美定居,目前在洛杉磯從事電影編劇以及文學創作。

1993年出版小說處女作《白雪王子》,榮獲西班牙重要的「艾德彼兒童文學獎」肯定,接下來幾部作品如《午夜皇宮》《九月之光》和《瑪麗娜》等,都是極受好評的青少年小說。

2001年出版《風之影》,隨即席捲西班牙書市,熱潮不退,銷售逾百萬冊,並高居各國暢銷書排行榜,魅力遠勝《哈利波特》和《達文西密碼》。2004年,《風之影》 先獲西班牙出版協會選為該年度最暢銷小說,後在法國獲頒「年度最佳外國小說」,曾獲此殊榮的西語文學巨擘僅有馬奎斯和瓦加斯略薩。德文版出版一個月即熱賣 十萬冊;英文版在英國成為有史以來第一本登上暢銷榜冠軍的西班牙小說,並榮登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已譯成多種語言在全球逾五十國出版。

在台灣,《風之影》享有近20萬讀者,開創書市排行的文學新頁,獲誠品選書推薦,亦為金石堂當年度最具影響力十書之一。

天使遊戲》是作者薩豐醞釀7年的聲勢鉅著,在西班牙以首刷100萬本之姿堂堂登場,迅速銷售一空,且不斷好評再版中。全世界的出版商開出近4億的天價,就是為了買他腦中的這個故事。

薩豐說:「這個故事裡有陰謀,有愛情,更穿插了許多驚喜。在書寫《天使遊戲》的時候我比較勇敢,這本書很有些狄更斯的味道,是向以狂熱方式在文學中生活的十九世紀作家致敬。
 」

後感 :


風之影可算是我喜愛的書籍之一,想返起第一睇果時已經比書中生動.亦異常美麗0既文字吸引左

我完全伐入左主角 達尼之中,完全進入左書中的歷險旅程.仿佛去到了西班牙,在陽溢著當地的風

土人情....那時我書不離手了

比多個

內容連載


遺忘書之墓

我還記得父親第一次帶我造訪「遺忘書之墓」的那個清晨。時值一九四五年初夏,我們在巴塞隆納街上漫步著,鉛灰色的天空下,朦朧的朝陽灑在聖塔蒙妮卡的蘭巴拉大道上,整條街像是罩著黃銅色的花環似的。

「達尼,你今天看到的一切,都不能跟任何人講啊!」我父親提醒我。「就連你的好朋友湯瑪斯也不能說喔!任何人都不行!」

「連媽媽也不能說啊?」我低聲問著。

 父親深呼吸了一下,掩飾著臉上的苦笑,這愁苦的笑容,就像他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

「當然可以啦!」他低著頭回答我。「我們和她之間是沒有任何祕密的。在她面前,我們什麼話都能跟她說。」

內戰結束後不久,一場瘟疫奪走了我母親的生命。我們將她安葬在蒙居克墓園那天,正好是我四歲的生日。我只記得,當時連下了一天一夜的雨,我問父親,是不是 老天爺也為媽媽哭泣,他哽著喉嚨啞了口,無法出聲回答我。六年過去了,母親的去世對我而言,依然像海市蜃樓一樣,一股過於喧囂的沉默,我至今仍未學會用言 語來平息它。父親和我住在聖塔安娜街上的小公寓,旁邊就是教堂廣場。小公寓樓下是個專賣限量古董書和二手書的小書局,這是我祖父留下來的老店面,我父親相 信,總有一天,我也會接手經營這個書店。我在書堆裡長大,在群書扉頁中交了許多隱形的朋友,手上經常沾滿了灰塵,至今仍聞得出舊書的味道。我從小就學會躺 在黑暗中向母親細訴當天發生的一切,我在學校的經歷、我學會了哪些東西……說著說著就睡著了。我聽不到她的聲音,也感受不到她的撫摸,然而,她的光芒與溫 暖,仍然充斥著家裡的每個角落以及我的心房。像我這種還能用十根手指計算年紀的小孩,天真地以為,只要我閉上眼睛跟她說話,不管她身在何方,一定能聽得 見。有時候,我父親在飯廳裡聽到我和母親說話,總會難過地一個人偷偷掉淚。

我還記得那個六月天的清晨,我在哭喊中驚醒過來。胸口噗通噗通跳得好快,彷彿我的靈魂急著要找尋出路跑下樓似的。父親慌慌張張地衝進我房間,把我摟在懷裡,努力安撫著我的情緒。

「我記不得她的樣子了!我記不得媽媽的臉了……」我哽咽著,幾乎透不過氣來。

父親把我摟得更緊。

「別擔心,達尼,我會幫你記得她的。」

我們在昏暗中四目相視,兩人都在尋找著世上不存在的話語。那是我第一次發現父親真的老了,他的雙眼,他那迷惘而失落的眼神,總是回首凝視著過往。他站了起來,拉起百葉窗,和煦的朝陽灑進房裡。

「來吧,達尼,快把衣服穿上,我讓你看一樣東西……」他說道。

「現在啊?才早上五點呢?」

「有些東西,就是只能在昏暗中才看得見。」我父親堅持地說道,嘴角還泛起一抹神祕的微笑,八成是從大仲馬的某本小說裡學來的花招。

當我們走出大門時,街道仍在薄霧和露水中憔悴昏睡著。蘭巴拉大道上的街燈,隱約描繪出霧中的街景,正在伸著懶腰的城市,逐漸脫離了水彩畫般的市容。抵達彩 虹劇院街時,我們決定越過拱門,在藍色的薄霧中繼續沿著拉巴爾街往下走。我跟在父親後面,在狹窄曲折的巷弄中穿梭著,後來,蘭巴拉大道上的街燈也在我們身 後完全消失了。黎明的曙光在屋簷、陽台間穿弄著,斜照的陽光總是還沒觸地就被擋住了。最後,在一扇因老舊和濕氣而變黑的雕花木門前,父親停下了腳步。眼前 這幢建築物,在我看來就像是廢棄已久的皇宮,要不然就是充斥著回音和陰影的博物館。

「達尼,你今天看到的一切,千萬不能告訴任何人,就連你的好朋友湯瑪斯也不能說。任何人都不行!」

開門的是個身形矮小、長相如猛禽般的男人,他頂著一頭濃密的白髮,老鷹似的銳利眼神難以捉摸,始終盯著我不放。

「早安啊!伊薩克,這是我兒子達尼。」我父親對他說道,「他不久後要滿十一歲了,以後遲早要接管我那家書店的。我想,該是讓他來見識這個地方的時候了。」
那個名叫伊薩克的人微微點了頭,然後請我們進去。屋內籠罩在昏暗的藍色光影下,隱約可見一排大理石階梯,長廊上掛滿了以天使和傳奇人物為主題的油畫。我們 跟著那個管理員走過富麗堂皇的長廊,來到一個圓形大廳,一束晨光從圓頂的玻璃天窗穿透進來,昏暗中仍然可見大教堂式的氣派。迷宮般的長廊以及堆滿書籍的書 架,從地面一直延伸到尖頂,彷彿一座隧道、樓梯、平台和橋樑交纏迴繞的蜂巢,建構成一座幾何構造、讓人無法想像的龐大圖書館。我看著父親,驚訝地張大了嘴 巴。他對我笑了一笑,還故意擠眉弄眼逗我。

「達尼,歡迎光臨『遺忘書之墓』!」

 在各個走道和平台上,我看到起碼有十二個人穿梭其中。有些人在遠處回過頭來打招呼,我認出了一些熟面孔,都是和我父親相交多年的同業。在我這個十歲孩子 的眼裡,這些人就像是煉金術士祕密工會的狂熱份子。父親在我身旁跪了下來,眼睛盯著我看,說話的音量壓得很低,他只有在說重大的祕密和承諾的時候才會這 樣。

「這是個神祕之地,達尼,就像一座神殿一樣。你看到的每一本書,都是有靈魂的。這個靈魂,不但是作者的靈魂,也是曾經讀過這本書,與它一起生活、一起夢想 的人留下來的靈魂。每一本書,每一次換手接受新的目光凝視書中的每一頁,它的靈魂就成長了一次,也茁壯了一次。我父親第一次帶我來這裡,已經是好多年前的 事了。這是個歷史悠久的地方,說不定和這個城市一樣古老呢!沒有人知道它確切的存在時間,大家也不曉得創立者是誰。我就把我父親告訴我的都跟你說吧!當一 座圖書館消失的時候,當一間書局倒閉的時候,當一本書迷失在記憶中的時候……知道這個地方的人,我們都確定絕對能在這裡找得到。那些沒有人記得的書、迷航 在時間之河裡的書,永遠都在這裡等待新的有緣人,賦予它新的靈魂。我們在書店裡賣書、買書,事實上,書並沒有主人。你在這裡看到的每一本書,都曾經是某個 人最要好的朋友。現在,它們擁有的就只有我們了,達尼。你覺得自己有辦法保守這個祕密嗎?」

在眩惑的光線下,我的眼神早已迷失在無盡的遠方。我點點頭,父親微笑以對。

「你知道最棒的事情是什麼嗎?」

我默默地搖著頭。

「根據傳統,第一次造訪這個地方的人,可以隨意選一本自己喜歡的書,保存它,並且確定它永遠不會遺失,永遠保有生命力。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承諾,必須用生命做擔保的……」我父親解釋道。「今天輪到你了。」

我在那個充滿灰塵和舊書味的迷宮中,漫遊了將近半個小時。我的手掃過書架上的每一本書,但始終不知道該挑哪一本才好。有些書太老舊,連書名都剝落了;有些 書名我隱約還看得出來,但有很多已經根本無法辨識了。我走遍螺旋形的走道和長廊,成千上萬本書與我擦身而過,偏偏我就不認識它們。忽然間,我的腦海裡興起 了一個念頭,這一面又一面書牆上堆放的書,每一本都是等待我去探索的宇宙,在迷宮外的世界裡,生活不過就是下午踢踢足球、聽廣播劇,獲得一點點注目就滿足 地不得了。或許是這個念頭使然,或許是運氣,或許是運氣的表親──命運的安排,我就在這時候挑中了我要的書。或許是那本書選上了我呢!它安靜地佔據著書架 上的一個小角落,酒紅色的封面,燙金的書名在這個幽暗的空間裡特別醒目。我走近書架,手指輕撫著封面上的燙金書名,一邊在心裡默唸著:


風之影
胡立安.卡拉斯


 這本書的書名和這個作者都是我從來沒聽過的,可是我無所謂。就這麼決定了。我小心翼翼地把書抽出來,翻開書本,書頁像飛鳥振翅般的散了開來。脫離了書架 上的小牢籠,這本書抖落了一地灰塵。我對於自己的選擇感到非常滿意,接著,我把書夾在腋下,面帶笑容地繼續我的迷宮之旅。或許是令人眩惑的氣氛作祟吧,我 總覺得《風之影》這本書多年來一直在等我,說不定在我出生之前,它就已經在那裡等著我了。



那天下午,回到我們位於聖塔安娜街的家以後,我馬上躲進房間去讀我那本新書。不知不覺地,我這一栽進去就無法自拔了。那本小說敘述的是一個男子尋找親生父 親的故事,他一直不知道父親是誰,直到他母親臨終前才鬆口告訴了他。一段尋找生父的故事,卻演變成主角的魔幻歷險,在他重塑童年和青春的過程中,漸漸地, 我們發現有段被詛咒的愛情一直糾纏著他,直到他嚥下最後一口氣……慢慢往下讀,我愈發覺得,故事的結構就像俄羅斯娃娃一樣,每個娃娃裡總是還有個更小的娃 娃。就這樣,一個敘述主題逐漸發展成了一千個故事,彷彿進入了裝滿稜鏡的走廊,一種樣貌卻有各式各樣的不同呈現。

時間不知不覺地消逝著。幾個小時過去了,我依然深陷在小說的情節裡。當教堂的鐘聲在午夜響起時,我幾乎沒聽見呢。在昏黃的燈光下,我沉浸在一個全新的世界 裡,小說裡的人物,就像我呼吸的空氣一樣真實,讓我覺得宛如進入了一趟神祕的時光隧道之旅。讀過一頁又一頁,我被故事裡的魔力迷得團團轉,直到黎明爬到我 窗前,我疲倦的眼睛終於看完了最後一頁。在清晨的微光中,我把書攤放在床上,聽著沉睡的城市低聲囈語。雖然睡意和疲倦正在使勁叩門,但我堅持不投降。我不 想錯失了故事迷人的魅力,也不願意就這樣和小說裡的人物道別。



有一次,我在書店裡聽見一個老主顧提到,一個人閱讀的第一本書,在內心所留下的深刻印記,很少有其他事物可與之相提並論。那些影像、那些文字撞擊出來的回 音……我們以為那是陳年往事了,實際上卻終生伴隨著我們,在我們的記憶深處築起一幢豪宅,不管我們後來讀了再多的書、看了多少花花世界、學了又忘了多少事 物,我們遲早都會回到那幢豪宅裡。對我來說,所有讓我心醉神迷的文字,都是我在「遺忘書之墓」走道上發現的。

風之影官網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